几十年来,我们跟随父母搬了无数次的家,从农村到县城,从县城又搬到了市区,即使是搬到市区也已搬了好几次家,之后,我们兄弟俩和妹妹都有了自己的住房,年我住进了米宽敞的小区房。每次搬家都要扔掉不少东西,家具家电,旧衣旧物等等,尤其是最后一次搬家,所有的家具家电等等全部换新,在家中已经没有什么旧物可言了,但唯独一台旧缝纫机却一直跟随着我。
缝纫机又破又旧,因为岁月已久,面板已经卷起,铁架已经生锈,轮带已经磨烂,放在屋里差不多占去了半平方米,只要有人来到我们家,都会露出异样的眼神,怎么还会留着这玩意?
这台旧缝纫是在年购置,那时想购上一部缝纫机非常不易,凭票购买,我父亲的单位几十个人,一年也就一张票,也许因为当时我们家人多,大伙一致投票归到了我父亲名下。当时时髦的大件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有一台缝纫机显得非常阔气,也是够现代化了,用它来缝补衣服或者做衣服,可以省下不少费用。
那个年代几乎没有成品衣,都是先买布再做成衣服,而买布必须是先有布票,布票是按照人头进行定量配给,一个人定额供应的布票至多只能做一件衣,做了上衣就没有下衣,做了外衣就没有内衣,只能是今年给这个添新衣,明年给那个添件新衣,一件衣服老大先穿,小了给老二,再改改给老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衣服裤子经常要进行缝补,有时找不到类似颜色布头,只能用其它颜色补上,左一块补丁,右一块补丁,凹凸不平颜色相异,在当时穿这种衣服他人不会用异样的眼光,因为是一种普遍,用当时的话来说,穿在身上有暖就行。
缝纫机在此起到了大作用。我们家总共五口人,今天这个人的衣服破一点,明天那个人的衣服扯烂一块,还有就是亲朋好友还有街坊邻居们时不时也会拿些衣服来补,缝纫机几乎每天都得用上,咔嚓咔察整个房间都很响,这个缝纫机用了一年又一年,坏了又修,修了又坏,不知补了多少衣服。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一天和一天不同,物质供应日益丰富,布票也随之取消,穿新衣服多了,缝纫机的运行时间也逐渐减少,到了后来,商店里出售的成品衣服款式多样,且价格比人工做更为便宜,再到后来,新款不断,布料也高档,街头巷尾已经见不到穿补丁衣服者,手工做衣服的缝纫店也非常少见。如今国产的、进口的名牌比比皆是,人们着装时髦新颖,夏天真丝、麻纱、纯棉,冬天皮衣、鸭绒等等,要多高档有多高档,绚丽多彩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由此,家庭缝纫机已经多余,成了收藏品。
缝纫机曾经起着重大的作用,伴随着我们一家走过一段历史,它不仅见证我们家的生活变迁,同时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生活的大变化。作为见证历史的物件,将其保留有着不同的意义。(罗瑞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