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木家具作为高档家具的一类,在很多消费者心中都是一种“价格高,利润高”的存在。“三年不开单,开单吃三年”的传闻曾一直流传在红木界的耳中,直到现在这种声音还偶尔会听到。对此,圈内的红木人只能苦笑着摇摇头,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
为什么消费者会有这一种想法呢?
一是红木家具的销售价格本来就不低,拿刺猬紫檀这种入门级别的材质来说,一套沙发也要差不多2万左右,高端的缅甸花梨,大红酸枝类就更不用说了。
二是红木家具一直在宣扬着传承性,一套家具用三代人的宣传词也不少见,从而导致红木家具相比普通的现代家具来说置换率要低很多,对于出货频率来说可能也要低很多,而在很多家具商场,红木家具所在的位置很多也并不是最中心的区域。因此,要有高利润才能支撑得住的想法也不是没有道理。
三是选择红木家具的客户群体,在早之前,一般是40岁以上的社会中上层人士。这类群体经济地位都会比较高,讲究的是一种精神享受。尤其是红木家具的标价动辄就上万上十万的,所形成的嘘头也让普通消费者觉得价高肯定利润也高。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一件商品的定价一般是由其生产成本与市场导向决定,而作为家具这样的传统产品来说,生产成本将占据大部分的因素。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件红木家具的生产成本是怎样的。
原材料成本
我们都知道,红木家具的原材料都依赖于进口,早些年,国外的原材料还很充足,红木家具也刚刚兴起,相对来说原材料的价格并没有太大的波动。近几年,由于国内对红木原材料的需求逐渐增多,以及自然环境保护的控制以及一些国际政治因素,原材料价格出现了很大的波动。拿刺猬紫檀材质来说,现在好的方材已经去到近万元一吨了。总的来说原材料的成本会受到稀缺性濒危,通货膨胀,游资炒作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的波动。
生产损耗成本
这是导致红木家具价格高的一个很大的因素,红木家具生产中的损耗比一般白木,板式家具的都要大很多。
首先,我们知道我国对红木家具的白皮含量标准也有着严格的规定:白皮含量在非看面不能超过10%,那么白皮的剔除又称为红木损耗之一,与之相同的还有木材生长中可能会遗留虫眼、烂心等问题,也需要将其部分面积剔除。随之而来的就是在制作过程中,还会产生木屑和木粉,也是红木家具损耗率大的罪魁祸首。
接着就是木材使用的前提——烘干,红木木材必须要经过多次烘干才能够制作家具,烘干后木材量会减少,从而影响成本。
再加上木材成为家具必须经历的工艺制作,打榫眼、出榫头、木料切割……再好的师傅都会有边角料的残余吧,还有就是雕刻、打磨、成型中所出现的损耗率也极高。
由明清家具专家周鲁生先生提出的红木家具生产损耗比例可做参考:
烘干后水分的损失是15%,平锯平均损失8%,劈裂损伤白膘全去掉损失20%,刨光损失8%,雕刻成型损失18%,实际利用率为31%
也就是说一吨的原材料,最后实际用在家具上的只有31%左右,这还不包括若是材料质量不行,虫眼或是空心太多超出正常范围的损耗部分。
人工成本
红木家具在生产过程中,即使是在今天,还是有很多工序是无法完全由机器来代替的,在很大的程度依然依赖于传统的手工艺人。而现在年轻人已经很少去从事这一类工作,所以导致好的手工艺人越来越少,随之的就是工价的越来越高。一个好的木工师傅一天的工资至少在以上,一个好的手工雕花师傅一天至少在以上。再者因为无法完全机器化,产量与速度肯定也不如白木或是板式家具来的多和快。
时间成本
现代白木与板式家具可能从开料到成品也就在15-20天左右,而一套红木家具生产周期少则3个月,多则半年以上,光木材烘干时间就至少在15天以上。所以上面说到人工成本时,可能也有人会说木工师傅一天工资也不算太高,但如果说与出产率联系起来,相对成本来说就不低了。再加上红木家具单批产量不比现代家可以一批生产上百套,红木家具由于受原材料与人工成本,生产周期以及销量的影响,为了减少仓储与资金压力,大多是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
早些年,红木市场受收藏观念的炒作,以及一些资本市场的加入,确实也曾水涨船高,“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也是在那时候流传开的。但随着市场的越来越清晰,家具回归到使用价值的层面,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加上信息的透明化,红木家具的价格也早就回归到正常的层面,高利润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不过当然也不排除有不良商家将原材料以次充好,在工艺上偷工减料的做法来牟取高额利润。所以大家在选择红木家具时,建议选择大品牌,有自己工厂的商家,最好是要求去看生产工艺,在挑选产品时,要仔细的检查,以防上当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