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都不腐烂的藤编工艺,如今却要消失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一雕一刻间一丝不苟,一榫一卯间严丝合缝,传统家具流传下来的工艺,放到科技化的现代,仍不失其用。

藤编圈椅

明代及清早期红木家具就大量使用了软屉工艺,甚至我们小时候还能看到家里的床凳类是棕藤编织的软屉。

史书上记载:“三国时,蜀有汉原工匠马氏,以山藤泡而亮之,细雨密绕之为成形,以土法熏蒸色呈金黄,形似龙榻。”

艺盟百胜藤编美人榻

单一的藤编工艺很早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运用。

但是将这种工艺用到家具上,则要到唐朝。

及至宋朝,中国传统家具“垂足而坐”已经很普遍了,藤编坐面的运用也极多,在画卷上能常见到。

宋代李嵩《听阮图》

明朝以苏州为中心江南地区的硬木家具一时风靡,被奉为明式家具正宗。这一时期家具的坐面,也有很多是藤编的。

古时匠人在处理椅凳面或床榻面的工艺,分为硬屉和软屉。

硬屉,就是家具坐面直接用实木做成。

硬屉坐面

硬屉还有一种做法,即在原有的硬木面板上,再加一层藤面。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中说,“在硬面上贴席,古无此法”。

其实这种工艺是20世纪初北京的匠人发明的,流传海外藤面家具就是用此种方法修复。

软屉细节

软屉是以藤面取代原本的实木面板,相较于硬屉家具,这种软屉坐上去更柔软,舒适。

但是,可能有人要担心承重问题了。

藤面紫光檀摇椅

不妨来看看软屉的制作方法:先在木框的内缘打眼,再用湿棕绳穿网目作底,干燥绷紧之后再以藤丝编织藤屉,用四面压条固定住,再在底部加弧形穿带,辅助承重。

摇椅背面棕绳并穿带

软屉主要是靠棕绳来承重,因此棕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软屉的使用寿命。

但是软屉耐用时间不如硬屉,藤屉过上几十上百年可能就破损了,因此现存的明式家具的软屉几乎都是修复过的。

修复的软屉图片源于网络

明清软屉家具十中之九,为什么在过去软屉会成为硬木坐卧具的主要做法?这是有其深刻原因的。

首先,从地域上来看,硬屉做法一般是广作,而软屉则是苏州地区的主要造法,从明代一直延续到本世纪。

软屉禅椅

这可能跟木材的进口路线有关,广东靠近南洋地区,在原料来源上具有独特优势。苏州地区的原材料获取成本则相对较高。

其次,从功能性上来讲,硬屉软屉各有利弊。

硬屉坐面太硬,不适合久坐,在古代用的较少。而软屉清爽透气、舒适,故在明清高档家具中大量采用。

硬屉禅椅

香港收藏家蒋念慈曾经手一只明代黄花梨方凳,方凳藤面经过几百年仍然保存完好,它最奇特的地方就是在棕绳和藤面中间还夹了一层竹黄。

这种独特的软面做法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家具文化的博大精深。

第三,从材质上入手,软屉所用藤条,取自南方随处可见的藤,材料方便易得。从唐朝时,就开始从广东地区进贡。明清时期,印尼这些热带国家的藤条也开始大量进口。货源充足,也促进了藤编工艺的发展。

印尼产的原藤

但是,为何现在软屉越来越少见了呢?

如今的红木家具,是以硬屉为主。一般购买红木家具的人,就会先问坐面是不是独板坐面,在今人的观念里,软屉似乎不太划算,买红木家具就要买全的,货真价实。

全实木坐面

究其原因是清末以来,在西方席梦思、沙发的冲击下,藤编工艺节节败退,传承的藤编工匠越来越少了。

从制作工艺上就可以看出,藤编是一项相当耗时耗力的手艺,全部手工完成,耗时长,人工成本高。像用在罗汉床上那么大一块藤面,对藤编匠人来说,就是一项大工程,非得十天半月才能完成。

软屉罗汉床

如今好的软屉,甚至比一块红木板材还要贵。效率低下,也是这门手艺萎缩的主要原因,恐怕以后只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瞥见到它的身影。

手工编织软屉图片源于网络

不过,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和人们对传统手工艺的再次重视,藤编工艺家具也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是家具的实用与历史性的回归。

软屉工艺图片源于网络

三国时期的韦昭曾说:“为物用,与百物器用无异也。”意思是说,百物的作用本就在于用。硬屉也好,软屉也罢,都是器用之物,选择适合自己才是最好的,这也是红木家具的应有之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66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