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材如命的李化林发扬工匠精神传承荔枝

年5月,荔枝木家具传统制作工艺被列为增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代表性传承人是中新镇中心小学的美术老师李化林。

籍贯广西的李化林,在中新镇工作生活已有10多年。工作中,他和广大人民教师无异,立足三尺讲台,淳淳善诱,默默地撒播着桃李芬芳。而在生活中,他热衷追求艺术,爱“材”如命,喜欢收集各种适用于加工的木材,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对木材精雕细琢,尤其醉心于荔枝木明清家具和传统建筑的研究,以坚守不移的工匠精神,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

潜心钻研匠木花1/5月薪买下一本书

荔枝木传统制作工艺是岭南地区传统木工制作技艺,主要利用盛产于粤桂闽地区、材质坚硬耐腐、纹理丰富多姿的荔枝木为原料,以明清家具制作工艺为基础,针对荔枝木的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及其纹理特点,巧妙地进行纹理搭配,采用生漆髹饰或烫蜡工艺制作出的硬木家具,经久耐用。而增城是荔枝之乡,拥有丰富的荔枝古树木材资源,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由于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自己也积累了一定的技艺和传统家具文化,成年后李化林利用业余时间从事荔枝木工专用家具的文化研究和制作。

谈起对明清家具研究的始源,李化林说,多年前他在书店看到一本书叫做《明式家具研究》,这本书外表密封包装了一层薄膜,当他看到封面上那张黑白颜色的官帽椅时,立刻就被吸引了。“这本书卖多块,而我的工资不过一千多块,所以就经常在家里上网浏览和研究明式家具,最后深深地迷上了。”于是暗下决心以后就要做这种家具。之后,他花了很长时间对书里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和研究。

为了在制作过程中少走弯路,他对制作家具中涉及的每一个知识点和工艺环节进行了仔细思考,理解它的发展源流和掌握物理力学结构;为了掌握木材方面的知识,他又研究了木材学,深入透彻地学习了木材的物理、化学性质,由此形成了系统的理论知识储备,便于研制明清家具。

在研究的过程中,李化林博览群书,以求知向上的精神不断探索、巩固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木材学》、《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等专业书籍被他啃透,只要有时间他便一头扎进书海、刨根问底。对于建筑设计方面,他也有自己的一套独特见解。每次回到广西老家,他都会忍不住给邻里提出房屋规划设计的点子,大家对他的建议赞叹不已。“即使是对着长满青苔的老屋檐,我也会发呆半天,思考如何把房子建得有特色一些。”李化林说。

近年来,他潜心研究,技艺日臻成熟,不仅创作出了明式家具“铁黎木四出头官帽椅”、荔枝木雕“花开富贵”等作品,还发表了多篇关于明清家具工艺、用材及其文化历史的研究论文,出版书籍《治木》。同时,他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大力推广荔枝木家具传统制作工艺,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熟知。

互联网赋能传统技艺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

与其它传统技艺一样,目前荔枝木家具传统制作工艺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情况。由于荔枝木家具传统制作工艺学习周期长、劳动强度大,加上学艺期间收入较低和不稳定,普通学徒很难坚持下去,所以更多地是在“发烧友”和父子之间传承。此外,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荔枝木家具制作手艺人,要求也是极高的。“首先要有兴趣和热情,因为这是一门较为系统的手艺,需要全面地学习;其次是家具制作涉及设计和制图,因而学徒需要具备美术功底;再次,学徒还需要有一定的悟性,没有悟性,就不容易把握家具制作中对造型的审美、对雕刻图案选择的文化理解。”

作为荔枝木家具传统制作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李化林深感责任重大。自8年开始,他在互联网上大力推广荔枝木家具传统制作工艺。年10月,中新镇中心小学建立荔枝木家具传统制作工艺非遗基地。他采取“非遗进校园”的模式,到校园开展相关教学工作,培养学生对荔枝木家具制作的兴趣。

“我希望以一己之力传承工艺,同时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在李化林看来,国家和社会需要传承的不仅仅是一门工艺,还要把“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带到工作中去,严谨坚持、专业敬业……这些工匠精神是木匠行业甚至是各行各业都要弘扬和推广的品质。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静通讯员刘琦、毛洁雯、黄婧琪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高鹤涛通讯员刘琦、毛洁雯、黄婧琪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缪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91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