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式家具是指在清代康熙年间至清末生产的,以紫檀、花梨等硬质木材为原料,式样多变,造型宽大厚重,具有丰富繁杂装饰手法和审美观念的家具。
清式家具在品种上不仅具有明式家具的类型,而且还延伸出诸多形式的新型家具,使清式家具形成了有别于明代风格的鲜明特色。
最经典的家具便是多宝格,每一类的造型更是变化无穷,体现了清人的创新与开拓精神。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最为典型的清式家具造型。
多宝格
多宝格又称“百宝格”或“博古格”,它是进入清代才兴起,并且十分流行的家具品种,与清式扶手椅同被认为是最富有清式风格的家具。
顾名思义,多宝格就是可同时陈列多件文玩珍宝的格式柜架,它兼有陈设与贮藏的双重功能,但与一般纯为贮藏用的箱、柜、盒等有本质的不同,主要为陈设之用。
清代老红木多宝阁多宝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格内做出横竖不等、高低不齐、错落参差的一个个空间。人们可以根据每格的面积大小和高度,摆放大小不同的陈设品。在视觉效果上,它打破了横竖连贯等极富规律性的格调,因而开辟出新奇的意境来。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漱芳斋中有一架五具成套多宝格,这五具多宝格一字排开,靠墙摆放,与房间浑然一体,错落有致地分割出一百多个矩形隔层作为陈设空间。
清式家具的设计特别注意造型的变化,在漱芳斋多宝格的设计中既考虑了各个隔层与整体之间的比例协调,又巧妙地使上百个隔层尺寸互不相同。
站在多宝格的侧面,可以看到每个隔层的侧山上不同图形的开光:海棠形、扇面形、如意形、圆形、方形、方胜形等,屡变频更,移步换景,令人目不暇接。
清代多宝格另有一些专为盛放各类小件珍玩的精巧别致的盒匣之类,其利用空间的构思与大型多宝格同源,也可以归于多宝格类。因其小巧,可随身携带赏玩,还可摆放在桌案上,故可称之为袖珍多宝格。
多宝格中,可随其所好陈设与各个空间相适合的艺术品,如瓷器、铜器、竹器、漆器、玉器、珐琅器、小件木器、奇石以及各式盆景等,几乎所有尺寸适度的工艺品和古玩都可成为多宝格中的陈设之物。
木雕嵌骨书几式多宝格多宝格在设计上讲究形式多变,各不雷同,原则是巧妙利用有限空间,陈列适量的古玩,而且尽可能使空间分割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精心设计制作的多宝格本身也是一件绝好的艺术品,与所陈列之物融为一体,其价值往往不亚于陈列品。
扶手椅
清式扶手椅是入清之后逐渐兴起的一种式样,结构与前代的扶手椅不大相同的坐具。它是清代家具中最流行也是传世数量最多的一个品种。
不少人习惯于将清式扶手椅叫作“太师椅”,其实这种叫法不够确切。“太师椅”是扶手椅的俗称或通称,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所指不同。
清代老红木太师椅在宋代,太师椅指的是带有荷叶托脑的交椅;在明代指当时的圈椅;到了清代,就变成清式扶手椅的俗称了。
入清以后,太师椅这个名字一直在流传使用,但是这个时期的太师椅完全不同于之前,它已经变成一种尺寸较大、重体量、重装饰、靠背为屏风式的椅子。
清代榉木太师椅太师椅椅背一般分三段隔堂装饰,也有四段甚至五段隔堂的,三段最典型,也最协调。当时的人们是把自己心目中高官显贵们的座椅、或者说是自认为可以代表类似太师地位的座椅,统统称之为太师椅。
使用时,常见成对椅子中间置茶几,摆放于大厅两侧,或置于厅堂当中的八仙桌两旁。清式扶手椅往往是不轻易挪动的固定性陈设,适合于宾主礼节性会见、正襟端坐之用,其社会功能显然优先于其使用功能。
清代博古纹太师椅清代博古纹太师椅细节从结构看,清式扶手椅是由屏风式罗汉床和宝座演变而来。清康煕年间的绘画《放鹇图》中有一小宝座,三屏风,有束腰,结构和风格都与后来的屏风式清式扶手椅相似,这就是清式扶手椅的前身。
清式扶手椅被认为是清式家具的代表,其造型式样多变,数不胜数,在其基本结构的基础上,工匠们就造出了数不清的式样和变体,这种椅子传世数量甚多,但雷同的却极为少见。
炕用家具
炕桌、炕几、炕案和炕柜都属于矮形炕用家具,其中又以炕柜最有特点。明代的矮形炕用家具在同时代的家具中所占比例不多。
入清之后,由于受满族生活习惯的影响,炕用家具数量倍增,尤其是北方地区,人们把木床与砖炕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形成室内的固定装置,成为家庭生活的一个中心场地。
这就不仅导致炕桌、几、案、柜数量和式样的增多,而且繁衍出明代没有或很少见的炕桌式棋桌、牌桌、架几案等炕用家具新品种,清代宫中使用的为数更多。
炕桌、炕几和炕案的高度多在30厘米到40厘米。在使用中,炕桌多放于炕中央,用餐或待客时可放置杯盏等物。炕几、炕案多成对摆放在大炕的两头。炕柜高度多在80至厘米之间,成对地放于大炕的一端。
清代老红木炕桌清代楠木炕几人们很容易将炕桌、炕案、炕几这三种家具混淆,事实上,它们之间的差别本就非常细微。这三种家具都在炕和床榻上使用,形式差别不大,并且功用相近,既可在其上放置日用杂物和食器,也可以供凭倚用,并且它们的尺寸都比较矮小。
之所以有几、桌、案的区别,多是依据相近的形式和惯常的使用方式而言,如炕几一般窄而长,制作比较精致;炕案较炕几来说较大,而与炕桌的区别在于腿足与面板两端是平齐还是缩近,上面一般不放饮食器具,而常置书卷或作办公之用。
清代老红木炕桌从《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可以看到当时制作的这类家具,矮的多,高的少。除了记载有关炕桌、炕案、炕几的制造之外,还经常用满语“图塞尔根”记载矮桌包括宴桌的制作事宜。
从清代宫中绘画的局部,从中可见到举行朝会时卤簿仪仗中出现的多张漆炕桌。
炕上家具作为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的一部分,能够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情趣、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并具有营造室内风格的作用。
屏风
屏风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家具,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屏风是中华民族创造发明的独有工艺美术品。
在清代,屏风的装饰陈设功能重于其本来的使用功能,它不仅可作为书法、绘画、雕刻、镶嵌等艺术形式的理想载体,而且标志着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
《韩熙载夜宴图》清代早期楠木屏风皇帝把屏风作为权力与尊严的象征,大臣们把屏风作为警示自己的工具,文人雅士则把屏风作为艺术品,摆放在案头欣赏,每个人都在屏风上注入了精神寄托。
经过一段漫长时间的发展,屏风开始普及到民间,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了古人室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楠木座屏按照结构,可将屏风分为两类。有底座的称为座屏;屏扇之间用铰链连接可以折叠的称为围屏。
在座屏中,屏心可装卸的称为插屏。按功能分类,放在炕上的为炕屏,放在书桌几案上的为砚屏,挂在墙上的称挂屏,蔽挡蜡烛的称灯屏。
清代早期铁力石面插屏清代榉木挂屏围屏是屏风中使用最多的一种,围屏的屏数可多可少,常见的有六、八屏,每两扇称为一“曲”,围屏的尺寸可高可矮,有3米以上的,用于高大的厅堂;而炕围屏就矮得多,只有1米左右;最小的仅十几厘米高,是置于灯前挡风的灯屏。
有些家具虽盛行于古代,但随着年代的推移,逐渐衰落甚至绝迹。而屏风则恰恰相反,它不仅历经千年不衰,到了清代达到鼎盛,而且繁衍出更多的变体,制作技法也越发精湛。
中国传统家具之间在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家具体系,传承着中华几千年来的文明,流淌着华夏民族谦虚礼让、坚忍不拔、和谐秩序、寓意高远的中国哲学。#明清家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