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故事六旬老人制作榫卯工艺传统家具5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最权威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在安康城区五星街满目林立的餐饮店里,有一栋三层小楼,门前有一个十几平方米的简易木工作坊,堆放着一些木料和制作工具,64岁的马金平坐在安康的老式木椅上,一边饮茶一边烤火,儿子在一边锯木头,然后拿起工具开始一天的工作。

“打眼这道工序直接影响两块木料能否紧密扣合在一起,是榫卯技艺的关键环节。”儿子前几年开始学习木匠,马金平严格按照当年师傅定的规矩要求他。先从推子、凿眼开始,然后学捉锛抡斧开料。

马金平从小就对木匠感兴趣,家里兄妹也比较多,年,13岁的他小学还没上完就拜师学了木匠。刚开始学手艺做学徒,是没有工钱的,学了三四年后,工钱就二三十块了,因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木匠是很吃香的手艺人,那时候家家户户的家具都是靠木匠打出来的,桌子、椅子、柜子……一个人赚的钱可以养活一家人,那时候生活苦,不管赚多少钱他都交给家里。“我就是靠这个手艺养活一家人,包括现在家里的产业都是我靠手艺挣得。”马金平自豪地对记者说。

马金平说:“这个手艺最重要的就是实事求是,弄不得一点弄虚作假,我做的家具都是古老的榫卯结构,更要认真。尤其我有自己的门面,在用料、配料、制作方面都要把质量放在第一。天下手艺人都是这样,认真放在第一位,虽然靠手艺不能发财,但是可以养家糊口。”

做了50多年木匠,家里的老宅由平房变为三层楼房,每天和木料及各种工具打交道,马金平老人的手上也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不光是厚厚的老茧,还有很多的伤。“你看这手这些地方都是剁掉的,做木工经常会受伤,这都是不可避免地,每次受伤都要总结经验,以免下次犯一样的错。”马金平摊开自己的双手说。

近几年随着家具行业的不断发展,市场上有各类风格的家具,木匠铺的家具制作也慢慢减少了,马金平表示,以前做家具的都是一套,尤其是姑娘陪嫁的嫁妆,现在定做座椅板凳的比较多。榫卯工艺的中国传统木质家具不使用一根铁钉,质量很好,如果没有人为损坏能使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现在本地人定做多一些,还有一些外地游客经过,看见做的椅子,高兴地像遇见了宝贝,最后带走几把,还声称安康没白来。

马金平说:“传统木质家具环保又结实,我年轻的时候给我们街上的两个姑娘做的嫁妆,到现在她们都70岁了,家具还在用着哩,还有一个最后搬到西安去了,都把老家具带走了。”

在马金平的木匠铺里有各类木料,根据家具特点和顾客要求会使用不同的木料,常见的凳子用料都是红椿,用红椿木做凳子防虫耐腐还散发香气,做椅子则用比红椿生长期更长木质细密的柏木。每把椅子都是纯手工制作榫卯结构,没有一颗钉子,用上两三代人没问题,所以一把椅子像马金平这样的老手艺也需要两天时间制作。

一直到现在,马金平对木匠手艺依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家里一本传统木制家具大全书,里面收录了从宋代到清代几千件木制家具。随着年纪逐渐变大,马金平把一切的事情交给了大儿子,大儿子已经学习了六七年的手艺了,日常他们做一些椅子、凳子放在门口卖,如果有人定做基本都是儿子做,他监督指导。

马金平说:“这个手艺不光是刮、砍、凿、刺一些基本功,传统木匠工艺,榫嵌套技艺、包括雕花工艺等,其实要学习的很多,我到现在都还一直在学,手艺人就是活到老学到老,脑子里有个杂货铺,随时拿出来用,所以我从来不说我儿子出师了,我都说你还差得远,要学的还多着呢。”

华商报记者闫文青编辑刘青郭仲艳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33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